我不是我,只是一個走了很久的東西⋯⋯

 

書名:《遺落南境:滅絕》(Annihilation)

作者:傑夫凡德米爾(Jeff VanderMeer)

出版商:FSG(美國)、高寶書版(台灣)

出版日期:2014-02(美國)、2016-12(台灣)

類型:科幻、奇幻、恐怖

 

作者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編輯、老師、出版人,同時也是文學流派「新怪譚」(New Weird)的代表作家之一。曾獲星雲獎(Nebula Award)、雷斯靈獎(Rhysling Award)、英倫奇幻獎(British Fantasy Award)、英倫科幻協會獎(BSFA Award)、三次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也曾入圍雨果獎(Hugo Award)。

 

關於《遺落南境:滅絕》:

為《遺落南境三部曲》(Southern Reach Trilogy)的第一部,獲得2014年星雲獎最佳小說。此作將被翻拍成同名電影,由《人造意識》(Ex Machina)導演Alex Garland編劇、執導,卡司包括Natalie Portman、Jennifer Jason Leigh、Gina Rodriguez、Oscar Isaac等人。

 

劇情簡介:

四位女科學家接受政府派遣前往荒廢多年的神秘X禁區進行調查。第一支探險隊認為X禁區是片純淨美麗的自然荒野;第二支探險隊全體在任務中自殺;第三支探險隊則是隊員互相射殺⋯⋯第十一支探險隊雖平安歸來,卻失去了靈魂成為一具空殼,最後死於癌症。而這次是第十二支探險隊,由心理學家領導,以及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勘測員所組成。

進入X禁區不久,她們便前往一座詭異且未標示在地圖上的高塔調查,並發現塔裡有著會排列成字的詭異菌類。生物學家意外受到神秘芽胞感染,進而發現每個隊員都隱藏著祕密,就連政府也特意隱藏有關X禁區的情報⋯⋯任務才剛開始,整個團隊卻已分崩離析。

生物學家在探索過程中找到了過去探險隊的札記,決心深入找出X禁區的真相。與此同時,那座詭異的高塔以及感染,似乎也一點一滴地改變了她⋯⋯

(資料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個人評語:

在開始閱讀《滅絕》後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實在不該一個人邊讀邊播放Radiohead的歌啊啊啊!

《滅絕》有著一抹哥德小說色彩,無論是X禁區的環境還是高塔內層,都充滿詭譎神秘、恐怖又超自然的死亡氣味。環境有小說會普遍出現的黑暗森林、死寂濕地,但也有奇特的新物質,譬如高塔內具有生物特質的⋯⋯咳咳,我不會劇透的。X禁區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迷宮,卻在隨處都可能失足死亡,在裡面待久了,是否會迷失自我?是否會因為其他原因,再也找不到出路,即使最終回到人類的世界?在這本書的世界,不談貢獻,不談私情,大家都是走了很久很久、不知前往何處的東西。

這部小說書寫的方式是以第一人稱札記表現,雖然可能因為中文沒有過去式文法,我是看到第一章節快結束才發現這是札記形式,作者似乎沒有刻意想把此書包裝成一本札記的意思,於是故事很正常的從第一人稱出發。不過無妨。(這樣想想一篇札記可以寫成這樣也是頗狂XD)

書中人物以她們的職業當作代名詞,分別為生物學家(主角)、心理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勘測員。為什麼會安排使用一群「沒有名字」的人們?個人認為是為了營造一種「專業帶出的疏離感」,不僅讓我們更能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人物,也更容易將她們扮演的角色及其身兼的知識與專業記在心上,像是生物學家對於生態系以及物種的敏銳度,或者是心理學家對於人心的掌控與催眠(不過現實世界的心理學家跟催眠師是不相干的職業)。若是使用角色真實姓名,很可能會讓故事多了親和力,反而失去神秘與距離感。

我一再強調《滅絕》營造的可怖氣氛,因為這是此書做得最成功的點。

因為是翻譯書,較難得知原文文筆如何,但可以看出裡面有非常多描繪場景的詞,或許這是它身為「札記」的一部份條件。前前段雖提到使用角色職業來稱呼她們能夠達到「客觀」的印象與距離感,然而,第一人稱本身就是一種很主觀的描寫手法,書中也提到,身為人類,我們沒有一個判斷與抉擇是真正「客觀」的。這讓人不禁好奇其他三位科學家的札記內容,會是什麼樣的場景與感想?

主角生物學家給人的感覺,老實說不會是我想主動認識的中年女人哈哈哈哈。(生物學家一直強調她們找到的那奇怪建築是座「高塔」,所以她的內心話也有很多改正別人、硬要稱之為高塔的字句。看到這些橋段的時候我只想說:「好啦高塔就高塔咩。」)她的個性影響了她對其餘三名科學家的觀感,當然也影響讀者對於她們的認知。這使得角色給人一種片面的存在感,人物以二維空間模式存在,而不是真實的更多維;我們對人類學家的認知及少(因為她出場後很快就掛了),對勘測員的印象是很暴躁不配合,對心理學家的印象是她怪怪的,除此以外,我們難以對這些人物的性格做更深層剖析。隨著故事繼續,我們對生物學家為何來到X禁區的原因也開始略知略知——因為她前夫曾是第十一支探險隊的隊員,卻在歸來後像失去所有記憶與人格,不久後死於癌症。但透過生物學家的描述,我感覺不太到她與前夫曾有過的關係(以及她身為生物學家的好奇心),足以驅使她以生命作為賭注、前往X禁區探險。因此,其餘角色和第一人稱主角完成度方面,都讓我認為《滅絕》在人物塑造這點上展現得很薄弱,她們不夠真實、複雜且具有層次,目的與性格都過於單一。光是讀者能最了解的生物學家為何來到X禁區,這段邏輯與情感都讓人大有疑問。

說到邏輯,千變萬化的科學家在科幻小說中實在是很好拿來改裝的職業,因為科學家給人一種冷酷、理性、果斷、超級nerdy的印象。跟一些我讀過的具完整背景知識的科幻小說比起來,《滅絕》對於人物的職業交代實在……有點刻板,好似生物學家就是觀察實質生物、玩玩顯微鏡的人(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種類非常多的),心理學家就是,呃,心理學家多半不會是催眠大師,就算是心理學家也不代表他們比別人更能夠掌控人心(心理學家的種類也很多的,我高中修心理學課好像沒學到當心理學家可以成為催眠師這件事耶)。《滅絕》把科學職業簡單化太多,可能還能唬唬不怎麼接觸自然科的人,但遇到在實驗室長大又剛好是讀者而且是個機八的人的時候,破綻百出啊。

關於邏輯方面令人不解的一點,是這項任務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怎麼會有人願意在配備明顯無法保身的狀態下前往探險?當初少了一個語言學家,為何不再找一個來,是很缺人還是探索計畫很趕嗎?為什麼這支探險隊好像很合不來,不是當時篩選時科技應該已經發達到可以順便測測她們能不能處得來嗎(現在就可以辦到了其實)?(還是說這其實是《驚爆遊戲》?)為什麼直到第二章節才有人提出配備是幾十年前的老舊東西的疑問,我以為人類使用的東西的年代一眼就看得出來?這幾人前進探險,但是她們會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的福利好像隻字未提,這應該是滿大的原因吧?這些任務的發展過程和背景在我看來十分不周到詳盡,雖然小說就是要讓角色刻苦克難,但是這些安排與設定即使成功讓角色刻苦克難,卻不足以說服我這是合理、有邏輯性的脈絡。

但既然作者都這麼設定了,那也只好跟著設定走。如果牆上出現了一段文字,那也只好把它當作某種神秘的啟示:「窒息果實所在之處來自罪人之手我將造就亡者之籽與蠕蟲分享⋯⋯」第一次讀到這段時我心想:「哈哈好中二哦。」不過那段文字還是有點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我強烈建議各位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聽Radiohead的歌。

受到高寶書版的邀請撰寫書評,得以搶先全台看到《滅絕》的內容,著實讓我榮受寵若驚。基於本人是忙碌的死大學生,出版社聯絡人很好心地讓我只需要閱讀前兩章節就好,但加起來也有一百多頁,算有足夠的份量能寫心得。雖然恐怖科幻類的小說不太對我平時的口味,不過在維基百科(目前還沒有中文版頁面)集結背景資料的時候,我還是「順便」把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跟結尾都瞄完了哈哈哈哈哈。第一次接受出版社邀約寫文章,我是非常感激的,雖然不影響我寫評論跟心得時決定放入什麼。(嚴重覺得刊登書評後我會被出版社打XDDD)

《遺落南境:滅絕》即將在台灣由高寶書版出版,不久後同名電影也將上映,卡司陣容強大,導演也曾產出質量相當好的科幻電影,相信是個值得期待的作品。

 

 

arrow
arrow

    九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